新闻动态

【凝心聚力,共筑梦想】园区大学生创业服务系列报道(九)---十年磨一剑:优势学科源流,特色产业集聚

时间:2017-01-05 浏览量:

    产业集群听上去“高大上”,似乎是和龙头企业、大集团挂钩,仿佛和大学生初创企业不沾边。但是,回过头来看看,同济大学生创业基金资助的一百多家大学生企业,有的早已成为同济周边产业集群的中坚力量,并且也有刚融入产业链条并逐渐成为链条重要一环的新星。而这正是产业集群的常态,随着企业的发展,有潜力企业都能够在产业集群中扮演重要角色。

    小到初创团队,大到上市企业,需要不断创新发展,努力在产业集群内寻找到自己的位置。反过来,产业群的集聚也能够激发这些大学生企业去追寻更大的目标,去做更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这正是这些大学生企业不断成长的同济土壤。

    围绕在同济周边的企业,无疑带有着鲜明的同济大学学科烙印,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环境工程、土木工程……这些同济大学的优势学科保障了同济创业的技术含量,也催生出了创意和设计产业,环保科技产业,新能源新材料、国际工程咨询服务业和以及生物医药等特色产业。

    依托同济大学的优势学科,通过搭建良好的载体和平台,同济科技园内吸纳了众多具有专业特色的企业,形成了空间上和专业上的集聚。其中,以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为龙头产业组群,已经形成鲜明的产业集聚效应,促进了同济大学产学研的健康发展,推动了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促进了区域经济的良好发展。


上海同济环保产业(联盟)促进中心成立大会暨揭牌仪式

    大学学科输送创业人才

    城市是大学的城市,大学是城市的大学,大学与科技园区、城市社区人员互动,资源共享。一方面,大学可以充分利用校外的公共服务设施;另一方面,大学也对社会打开了围墙。

    作为工科见长的综合类名校,同济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如城市规划、建筑学,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在这些专业领域为社会培养了众多高水平人才。因为优势学科偏重技术研发,所以相对适合创业,尤其适合高新技术层面的创新创业。因此,在创业方面,同济的学子非常活跃,每年都会涌现出许多新的创业者,并且吸引很多带着创业之梦的人来这里读硕读博,继续更高层面的创业。

    除了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工商管理专业外,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等,都是大学生创业比例较高的学院。从这些学院出来的学子,带着所学的专业知识,甚至在读书过程中的参与科研项目的经验,开始了专业领域的创业探索。而正是这样的汩汩泉流,才汇集出了后面的大江大海,形成同济特色品牌并凸显产业集聚效应。 

    专业孵化把关项目质量

    孵化器作为大学生创业的孵育平台,从源头就为产业集群的产生把关。同济分基金的资助项目,都要面对严格的项目评审制度,孵化器除了严格把控项目的质量外,还会严格把控项目所属的行业领域,这就进一步为产业集聚的产业做了幼苗时期的筛选,其作用举足轻重。

    从起步到成长,借助完善的孵化服务体系,同济科技园孵化器吸纳并培育出了众多优质优秀企业,这些企业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应,提升了园区的知名度。截至2016年年底,同济科技园园区注册企业近1400家,行业分布主要涉及现代设计、电子信息、环境保护、生物医药、先进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均属于国家和上海市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

    十余年间,同济科技园培育了一大批在行业内具有领导力的创新型企业,这些企业依靠先进专业技术和鲜明产业方向,在环同济知识经济圈逐渐站稳,逐渐发力,逐渐加速。如依托高校技术资源,为客户提供节水整体解决方案及水务信息化建设的济辰节能,如环保行业领先的污水、污泥处理设备及技术服务提供商的同臣环保,如国内首家整体先进环境清洁服务供应商的伊尔庚……

    充满活力的企业群体,借助于同济科技园孵化器这一平台,在各自的专业领域中创造一个又一个的辉煌,营造了同济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在这样活跃的创业氛围下,一批又一批优质企业在这里绽放光彩,为同济周边的产业集聚不断添砖加瓦,也为杨浦区乃至上海的经济发展,书写了浓重的一笔。

 

国际设计中心

    产业集聚助力区域经济

    同济大学周边蓬勃发展的产业集群充分证明,以技术科研实力雄厚的大学为依托是大学科技园的一大特点,依托大学的知识、人才和科技优势,利用大学百年积累的人文环境、区域特征和基础设施条件,真正形成知识经济规模效益——“环同济”正在创造“政府—高校—产业”协同推动区域创新型产业集群的模式。

    因此,拉动区域经济、提供有效就业岗位,这两个孵化器所具备的巨大作用在同济科技园孵化器身上,展现地越来越明确与清晰。同济科技园大学生创业服务的十年历程,有其区域发展的机遇,也有自身大学要素的突出表现。同济科技园的目标是不断创建具有规模化的新型科技园区,为“环同济”及地方经济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目前,“环同济”产业集群在定位发展方面,已不仅拘泥于建筑设计产业,而是充分依托同济大学及周边科研院所的专业优势,抓住国家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及环保产业等契机,引导和推动企业向相应产业领域拓展。“环同济”区域重点发展创意和设计产业、国际工程咨询服务业、新能源、新材料和节能环保等科技产业,形成三大同济特色产业集群。

    在双创时代,孵化器的作用逐渐凸显,受到的重视也越来越多,在即将到来的“十三五”产业发展的广阔天地中,必将大有作为。因此,作为“环同济”产业集群的重要孵化基地的同济孵化器,需要继续把握机遇,迎接挑战,着力于产业集群的生态环境建设,真正实现产业链的延伸、拓展和辐射,带动相关新型产业业态发展,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同舟共济案例:凡济生物

    一、企业情况简介

    上海凡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凡济生物)成立于2014年2月,是一家由EFG同济分基金资助的大学生创业企业。由于项目优秀,获得了35万元股权资助,是同济分基金给予资助金额最高的创业项目之一。公司拥有专业的实力、可靠的技术、优质的产品,定位于基因检测领域生物样本处理这一细分市场,专注于基因样本快速核酸纯化及配套仪器、耗材的开发,旨在成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体系的、高品质的专业核酸纯化产品生产型企业。

    2016年,凡济生物自主研发生产试剂的销售额比上年翻了一倍多,标准化生产体系基本建立完成,同时启动了核心技术专利池构建、FDA医疗器械生产许可注册以及ISO13458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工作,并且获得100万的投资资金进入,顺利退出了同济分基金股权资助。2017年,凡济生物的产品正式投放市场,预计当年可完成500-1000万的销售。

凡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杨晓林

    二、服务内容管窥

    从公司成立之初,联络员蔡青青就了解到凡济生物是一家生物医药行业的研发型企业,有其核心技术,便积极建议企业创始人申请专利、软著等知识产权,告知企业申请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同时帮助企业了解在获批知识产权申请之后还能够申请其他更好的政府项目。但是企业创始人杨晓林有着担心和纠结,比如一旦公开配方会被不法之徒钻空子,所以迟迟没有申请。之后在蔡青青的不断努力下,企业终于跨出申请知识产权一步,目前凡济生物已经完成5项发明专利的申请,拥有8项软著,其余20余项在申报中。

    蔡青青在服务中积极主动与企业保持联系,及时了解企业经营状况,适时提供合适的意见和建议,帮助企业申请适合的政府项目,缓解资金上的压力。对接公司人力资源平台、项目申报平台,蔡青青帮助凡济生物申请了上海市苗圃科技创业计划、杨浦区创业启动资金补贴、鼎元人才资金、上海市杨浦区博士后实践基地,先后共计获得资金近20万元。创始人杨晓林技术出身,对于名利看的比较淡,整天埋头在实验室里,一开始,对于园区提供的一些创业大赛、评优评先、项目申报的信息都无动于衷,在蔡青青的极力建议下,渐渐开始重视这块工作,2016年公司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获得了认定,并已开始着手申报2017年上海市院士专家工作站。

    蔡青青依托公司资源,还帮助凡济生物做好市场宣传工作,提高企业知名度。建议其参加阿里巴巴全球创客大赛,最终获得了上海决赛第四名,医药组第一名的好成绩;还获得了2016你年度上海最具投资潜力50佳创业企业称号以及上海大众创业人才支持计划暨首届杨浦创业之星决赛优胜项目;创始人杨晓林入围上海市青年创业英才候选人。


联络员感悟

蔡青青与联络企业亲切交谈

    蔡青青:

    “作为一名联络员,平时要与企业多沟通和联络,从平时的接触中了解企业的需求,在服务过程中,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向企业发布园区信息。自己所做的事能够帮助到企业,感到很欣慰。今后我会继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与联络企业建立良好的关系,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帮助,做好园区和企业的桥梁和纽带。”

创业者心声

    上海凡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杨晓林:

    “同济孵化器在许多方面给预了我们大力的支持和帮助,不断鼓励和支持我们,特别是在我们企业的发展期,由于孵化器的积极引荐,让我们有机会参加众多行业内活动,因此很多投资机构都愿意与我们进行交流沟通。感谢同济孵化器一直十几年如一日真心帮助每个企业。”


2017年1月《中国孵化器》/靳靖


,-226,1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