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同济创客(二十三)雷炯:打造大城市中“世外桃源”的人

时间:2017-05-02 浏览量:

    数年前,城市病和农村空心化的状态引起了雷炯团队的注意。他们开始思考,建立一个通过“设计思维”整合城乡资源,增进城乡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达到平衡发展的状态。

    雷炯团队将城市和乡村理解为阴阳双生、互补的关系,彼此保持特性,但同时也促进资源的置换。崇明项目尝试着用“针灸式的可持续设计方略”介入城乡这个大问题,希望基于对整个社会经济体系的深度认识,在中国农村和城市建立一个桥接城乡的创新中心网络,每个创新中心是一个具有当地特色的通过设计创新,链接城乡资源推进城乡协同发展的开放创新平台。创新中心的主要作用是根据当地的潜在资源与社会文化特色,通过创意、商业、技术的整合支持创业者发展一系列彼此联系的高附加值商业项目,从而实现不同社群彼此合作、互动。由此创造一个可持续的新经济模式。


上海自涞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  雷炯

创业念想源于实践研究

    雷炯毕业于同济大学,在校期间开始参与学校在崇明岛发起的可持续社区设计研究,雷炯一行人就想去了解以设计的角度介入乡村是否有机会发现新的商业模式,让部分面临衰落的乡村文化与经济体系有重建的可能。当时这个项目名字叫做---设计丰收,慢慢的他们又开始有了新的想法,想做一个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的自然创意课堂。基于这个项目,雷炯组建成立了上海自涞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自涞文化”)。自此雷炯团队有了比较核心的发展,其自然创意活动是基于生态农业乡村体验。

    自涞文化在崇明岛拥有第一个体验基地,在江苏无锡和常州等地也有合作的一些基地。目前两部分人群比较喜欢这种体验,一部分是以家庭为主,进行适合小朋友在自然环境中学习和玩耍的活动;另外一部分是公司和朋友这类团队,他们会提供一些活动的日程建议,有自然体验活动、农耕体验活动、还有手工艺活动,客户可以自己组合。

    雷炯团队在乡村改造的民宿客栈周末基本客满,住宿房间是在500—600/夜,人均活动大概在300左右。项目构建了一个很大的框架愿景,这是基于乡村的一个新的经济模式,其中包含了医疗、旅游、生态农业等一系列小框架,每个点都是可以深入做下去的,于是雷炯等人便选择了这其中一个点去继续把它深入的做下来,然后去配合他们之前的设想在乡村里面去构建这样一个服务体系。

初入乡村困难重重

    最开始基地选择的村庄本身没有特别的旅游资源,雷炯团队算是第一个进入这个村的开发公司。“一开始当地留在村里的都是老人,不管是语言上的沟通还是契约上面的沟通方式都会有一些难处理的地方。后来我们找到村委作为权威的第三方协调,避免了很多麻烦。现在政府也越来越重视和支持这一块,我们项目入驻后,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往这个村去,继而跟生态农业,跟艺术这些相关的也都慢慢进来。”创始人雷炯介绍到。

    现在这个村子像雷炯这样的创业者很多,这个项目一开始便得到了很多媒体的关注,因为是从同济大学设计研究项目开始的,所以电视台、报社都会主动地报道这样一个新的尝试。同时雷炯团队也和众多平台去做一些可持续性方式合作推广,同时自身的自媒体会定期发布平台新内容。

    在乡村做新项目相对比较困难,都有一个慢过程。包括政府之前对他们这种模式的经济也没有太多配套的政策支持,很长一段时间,包括投资也是团队自己筹集资金的。但是现在政府会慢慢的通过自己的方式来推动,跟他们一起做。雷炯希望近几年在长三角地区设置4-5个点,设立一个更大的体系去相互支持,不管是从活动、物资、还是人才方面都能形成一个比较好的网络,因为跟其他地方都是以合作的形式,所以每一个地方都有不同的合作伙伴,这个过程中也有一些新鲜的支援进来。

团队协作稳步运转

    此前团队面临过一个问题---人才,以前在当地很难招到年轻人。从今年开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返乡,因为他们发现了家乡发展的变化。雷炯需要一个固定的团队,有一部分人需要一直在基地处理旅游业务,所以当地人非常重要。目前基地的活动很多,每天有几百人的流量,但是雷炯他们不希望从接待的人数方面扩大而是希望有小而美的点。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态农场是服务于他周边所在的区域的。

    以前资金都是雷炯及其合伙人共同投资的,现在开始和外部基金有对接,有新的资金注入。雷炯表示,他们的项目不仅获得了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同济分基金第十九批基金资助,在同济他们还接触了许多合作伙伴、创业者,包括更多愿意关注项目的投资人或其他的企业家,他们都给了很多建议和新的方向以及更多,更好的资源。

结语

    “如果再给一次机会我仍会选择创业。我认为如果坚持一件事情那么多年,还一直愿意去做的话,那这件事总会有成功的那天,只要愿意坚持就总有原因和动力。”雷炯说道。


文章由《中国孵化器》采访、撰写

,-226,1573,